這兩天,一位名叫“王阿阿”的旅行博主發(fā)布的一段視頻火了。她在新疆阿勒泰自駕游時不慎撞傷牧民家的一只羊,本以為要面臨賠償糾紛,沒想到故事的走向完全出乎意料——牧民賽力克不但沒要她賠錢,反而把她請上飯桌,一起分享羊肉、暢聊到深夜。于是乎,一個只有小羊“遭殃”的結(jié)果達(dá)成了,讓人又好笑,又溫暖。
為什么這個結(jié)局如此動人?在我們的日常經(jīng)驗里,“損壞—賠償”幾乎是條件反射般的邏輯。尤其在牧區(qū),羊是重要的生計來源,索賠合情合理。但賽力克卻選擇用“共享一頓飯”回應(yīng)“撞傷一只羊”。他沒有把對方看作“肇事者”,而是視作“遠(yuǎn)道而來的客人”。于是,一場交通事故變成了一個回味悠長的溫暖故事,這顯然比單純的賠償更具價值。
更難得的是,這個故事的當(dāng)事雙方都很得體。大快朵頤后,“王阿阿”主動提出賠償,賽力克拒絕了:“這頓飯算我請你了。”她偷偷留下現(xiàn)金離開,賽力克的短信又“追”過來,要通過轉(zhuǎn)賬退還900元……兩人在轉(zhuǎn)賬與退還之間“極限拉扯”,最終達(dá)成一個溫暖的約定——快過年了,賽力克還要寄一點“大尾巴羊”的羊肉給“王阿阿”嘗嘗。你來我往之間,沒有算計,只有體諒;沒有對立,只有交心。
在新疆,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。“王阿阿”所經(jīng)歷的故事,并不是孤例。還記得,有網(wǎng)友在新疆偶遇葡萄園里摘果的小孩哥,想購買卻被“拒絕”——“賣不了,但是可以送”;也有博主行至新疆昌吉州時,偶遇哈薩克族孩子,當(dāng)被問及是什么民族時,孩子們滿懷驕傲地說:“我們肯定是中華民族啊!”這些細(xì)碎的日常,拼湊出新疆最真實的模樣——一方多民族共居共樂、彼此信任的土地。
眼下,新疆的胡楊迎來最佳觀賞期,金黃的樹林倒映水中,景色如畫。但新疆最美的,從來不只是風(fēng)光,是那些葡萄架下的笑語、帳篷里端出的熱茶,是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親近。如果你也向往,不妨親自去走一走、看一看!
(文/周澤中)

 
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湘公網(wǎng)安備:43010302000524號
湘公網(wǎng)安備:43010302000524號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繼續(xù)訪問
繼續(xù)訪問